住朋网住朋网住朋网住朋网
地图找房预约看房
您的位置: 住朋网>资讯>国内> 神秘的“权威人士”现身谈中国经济!释放重大信号

神秘的“权威人士”现身谈中国经济!释放重大信号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admin2016-05-10 08:46反馈/举报

    2016年5月9日,权威人士再度发声谈中国经济。当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转二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文章。这应是权威人士去年5月以来第三次以此规格在人民日报上谈中国经济。**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开局首季问大势》一文,提出当前中国经济的五大核心问题,分别是: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并对此一一作答。在回答中,大家关心的股市、楼市、物价等内容都有涉及,权威而全面。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文章明确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一、经济形势怎么看?

    问: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仍运行在合理区间,好于市场预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实现了“开门红”,有人认为是进入了“小阳春”,更有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触底,将呈现U型反转。您的判断是什么?

    答:■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问:在经济回暖的同时,当前经济运行分化趋势愈益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强劲,但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型省份的经济依然比较困难,有外电称为“两个世界”。这种走势分化传递出什么信号?

    答:■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有的资源开始寻找新去处,这就产生了创新;有的比较迟钝,还停留在原处等着熬着,指望着什么时候“风水轮流到我家”。

    ■在新常态下,我们*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

    ■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二、宏观调控怎么干?

    问:从一季度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对于经济企稳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短期**仍然好用、管用、还要继续用。对此您怎么看?

    答:■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问:一季度的成绩单显示,一些问题正在得到化解,另一些问题又露出苗头,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

    答:■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

    问: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国内社会普遍关注。这项改革是否已形成一揽子成熟的工作方案?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下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接下来中央还要专题研究,并尽快推动贯彻落实。

    ■“五大任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问:年初至今,去产能、去库存开始在一些地方初显成效,但行政干预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由此引发一些争论,甚至有舆论质疑“去产能”是“一刀切”“搞摊派”“计划经济老一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行政手段是否必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当怎么摆?

    答:■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

    ■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

    问:现在对去产能、去杠杆有些疑虑,认为与稳增长存在一定冲突,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这个问题怎么看?市场出清了,后面能否接得住接得好?

    答:■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处理好“稳”与“调”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把深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

    ■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

    ■要加减乘除并用。在去掉无效产能的同时,也要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相当多的地区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区,让人感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过,个别地方旧的矛盾、历史负担较大,短期调整确实难以见效,但也得迈开步子,“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四、预期管理怎么办?

    问:这几年,对于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不是很稳定,乐观情绪与悲观论调并存。从中可见,对经济现状和市场行为的深入研究还不够,存在“观点偏执”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

    答:■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

    ■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问: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人的作用更为重要,特别是“三种人”,即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在您看来,这些群体的积极性有没有激发出来?怎样形成全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力?

    答:■不但要肯干、敢干,还要能干、会干,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三个“关键少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五、经济风险怎么防?

    问:去年至今,银行业利润下滑和不良资产率上升颇受关注。一季度资本市场也一度发生较**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能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答:■今年伊始发生的股市汇市动荡,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其中,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

    ■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对各类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做好预案。

 

    问:伴随“去产能”,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人员下岗,这在钢煤行业更突出,甚至有一些地方出现*****。请问“去产能”是否会给就业带来冲击,进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应该怎样妥善处置?

    答:■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保人不保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这次产能过剩带来的一大教训是,距离上一轮国企改革10多年后,国企“人浮于事”仍很严重,职工“下不来”“裁不掉”,企业办社会、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本轮国企改革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把国企建成能面对市场竞争、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企业。

 

    问:今年以来,肉价菜价走高,老百姓很关注,也有担忧。如何既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胀风险也注重防范通缩风险?

    答:■处理好物价问题,是宏观调控的永恒主题

    ■社会上认为通胀的人在增加,认为通缩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还不能匆忙下结论

    ■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尤其是工业品、消费品、资产的价格及其相互作用。对部分食品涨价问题,既要加强调配、保障供给,也不能反应过度,干扰价格信号。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各级政府要及时跟进补贴政策,做好托底工作。

  • 请选择意向区域
    • 江南区
    • 玉东新区
    • 中心区
    • 城南区
    • 城北区
    • 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