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春节将至,不少刚需购房者又开始暗下决心:今年,今年一定买房!回头来看,买房、换房似乎早已成了每个人都在关心的问题。而随着楼市这些年来的发展,可以看到的是,我们的购房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为了适应新政策与新市场,不妨就盘点下这些年我们逐步忘却的买房旧思想,也好好地除旧迎新一番。
拒绝冲动型购房
在房地产市场上,买了房的人无不盼望大涨,没买的则无不盼望大跌。在过往的购房市场上,保持冷静是许多购房者所欠缺的。另一方面,买涨不买跌又是不少购房者的“坏习惯”:涨的时候担心越涨越高,于是盲目入市;跌的时候又盼着继续跌,坚持再等等。殊不知,房地产市场的走势牵涉到经济环境、**政策、地理位置等多重因素,有涨有跌也皆属常理,只有合理、冷静地分析才是正确的态度。
还有一些投资性购房者,看着房地产市场一路上扬,便也冲动地加入了买房的队伍当中。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逐步成熟、平稳,调控政策继续完善,许多抱有短炒心理的购房者都陷入了被动。变现手续复杂、税费繁多、周期较长、政策限制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投机者越来越难以为继。
显然,以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而言,全民炒房的时代过去未曾真有、将来也不太可能会有。由于整体市场逐渐趋于平稳和有序,对于自住型买家来说,更多地关注自身购房能力及居住需求、合理制订购房计划才是*可取的;而对于投资为主的购房者来说,无论是传统的商业地产、住宅,还是未来新兴的养老、旅游地产或其他项目,都需要投资者自身有着足够的相关知识、专业素养,才可能获得稳定的**。
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对冲动性购房说:不!
计划要有前瞻性
贷款买房、贷多贷少是购房者观念变化的一大部分。以往,老一辈的人总是认为要每天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攒够了钱再去买房,甚至全款买、无贷一身轻。现在,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意识到贷款不但能让生活质量提升,更是通过低首付、低利率、长还款年限来**限度利用优惠的理财手段。当然,具体的贷款方式仍然要根据各人自身情况,如当前收入、手头资金、未来收入上升预期等。
进一步的,虽然买房无疑是一件大事,但一步到位的想法也已经被许多购房者抛弃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在发展,各种新的东西层出不穷,很多东西都在跟着变化。**你的想法也许是这样,但过几年随着个人、家庭、工作、经济收入等发生变化,到那时计划和想法就又会不同。房子升值了可以套现投资、收入增加了可以换购改善、经济状况出现问题了或许需要换房救急,总之单次的购房行为已经慢慢成为一种阶段性目标和计划。这就意味着,计划可能会跟不上变化,而**个三年、五年计划之后也会有第二、第三个新的计划。
所以,好好**自己的购房计划一二三,把握好贷款、手头资金,再根据未来的情况制定新计划,房子越住越大、越住越好就不是梦。
房价涨跌要多分析
一个让购房者困惑多年的问题是:专家学者说的观点为何有时大相径庭?
现在所谓的专家学者满天飞,每一个都能在自己的理论里把房地产市场的前世今生、未来走势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边是专家A坚称明年房价暴跌,另一边学者B则大谈来年房价大涨,不免让购房者有些云里雾里。互相攻击的、打赌裸奔的、左右摇摆的……到底该听谁的呢?
其实,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变化牵涉许多因素,在政策调控的影响下尤其如此。每一个专家学者都会试图通过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来分析及预判未来的情形,但这样一种分析是否全面、时效性如何却都需要购房者自己去判断。毕竟,专家学者说对说错,购房行为的后果还是要购房者自己扛着的。说穿了,房地产评论也无非是摆事实、讲道理,购房者不必陷于专家学者的论战中难以自拔,批判地吸收才是王道。
而说到相关政策,则是购房者需要紧跟了解、学习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政策实施会直接影响购房市场,另一方面政策导向也会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购房者可以据此早作打算、未雨绸缪。
商铺养不了三代
除了自住为主的住宅购房之外,商业地产的投资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商铺投资原本有句老话叫“一铺养三代”,但现在购房者开始觉得,只怕未必。
随着住房市场调控收紧,商业地产的发展及推广可谓是大步流星。社区商铺、大型购物中心的散售商铺、中心地块写字楼、商住两用……不限购不限贷、小户型铺,各种类似的广告层出不穷。然而,就像住宅楼开发商打得广告、噱头越来越难以真正打动购房者一样。商铺投资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许多投资者都对其投资风险打上了一个问号。
比如传统商铺就受到了电商的巨大冲击。2012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2.21亿,使用率提升至39.1%。有报告显示,长远来看,至2020年,中国网购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拥有*多网购群体的**。
无疑,不同领域的变革也会影响房地产投资的变迁。未来,实体商业地产的格局可能会随着中心办公区域、城市综合体、轨道交通等城市发展而重新调整。而当下,层出不穷的、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商业地产究竟有多少价值潜力、是否滥竽充数,只有用较为前瞻的思维和眼光下判断,才能避免盲从、投机带来的风险。